新葡萄8883官网AMG

校友之窗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之窗 >> 校友风采

简小鹰:一只翱翔在学术上空的鹰

发布日期:2020-09-13 10:50:53    作者:     点击:

【人物名片】简小鹰, 1961年生,湖北洪湖人,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华农荆州分院植物保护专业,分配到湖北省农业厅植物保护总站任技术员,1985年获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硕士学位,1998年在联邦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获区域科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农村社区发展、农村社区发展规划与管理、农村发展项目、农村推广体系的研究,主编《农村发展研究》,参编《中国扶贫改革趋势与挑战》,《控制、参与、环境、策略》的论文获民政部优秀论文奖。

20多年来,简教授的足迹遍及20多个省、自治区,为我国的农业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他通晓英语和德语,进入新世纪后,他又以专家的身份加入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在中国的项目,担任项目策划、培训、咨询、检查、评估等重要工作,为引进外资扶贫、发展农业社区、湿地保护等起到了促进作用。

简小鹰,是一只翱翔在学术上空的鹰。

简小鹰是听着“洪湖水浪打浪”长大的。父母是国营农场干部,他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在农村学校度过的。春天,他爱闻翻耕泥土的芳香;夏天,他爱听从田间传来的悠扬民歌;秋天,他爱看翻滚的稻浪和一望无际的棉花银海;冬天,他爱踏纵横乡间小道上的寒霜白雪。他的理想是用他的勤劳和智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一个和谐的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独特的环境孕育了一只满怀壮志的小鹰。

1978简小鹰考上了华农荆州分院,走进学校一看条件十分简陋,用当时的流行语描述的是:“共大”的底子,武大的房子,中学的师资。这里,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共湖北省委曾办过“共大”;文化大革命后,武汉大学曾在这里办过分校;当时师资紧缺,把原来毕业于农业专业而在中学教书的教师调到学校任教。看到这样的学校条件,有的学生立马转向,有的学生住了几天卷起铺盖走路,而简小鹰却看到的是另外一道风景:学校的房屋与农舍紧紧相连,校园的花草与周边的花木交相辉映,校园的场地与生机盎然的农田连成一片。他觉得,这是他理想中的求知殿堂。他一边在科学的殿堂里求知,一边在广阔的田野中求索,力求达到认知与行知的统一。

    华农荆州分院养育了一只矫健的小鹰。

    1983年,他考上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陈延熙教授。陈延熙教授一生呕心沥血从事植物病害及生物防治的研究工作,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他渊博的知识,让简小鹰羽翼渐渐丰满,特别是陈延熙教授把专业知识课与哲学有机地融合,把他带到宏大的哲学殿堂,让专业知识插上了哲学思辨的翅膀。

    1995年,简小鹰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影响持续农业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他认为对于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一方面有赖于宏观政策的制定,另一方面取决于微观的运行,在持续农业发展的运动模式中,以市场为导向是持续农业发展决策形成的关键,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建立和健全农村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按市场规范加强农民组织建设以及发育农村金融信贷机制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这五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了持续农业发展的整体运行模式。

    他的意见引起了我国农业高层领导的重视,并在有些地区试验推广持续农业发展的运行模式。

    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研究,放飞了一只鹏程万里的雄鹰。

    从联邦德国获博士学位归来的简小鹰,致力于农业与农业社会发展的研究,福祉亿万农民,科研硕果累累。

    2002年,简小鹰教授从教育的功能和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及人的价值实现意义等角度,探讨了农村教育在不同的经济社会中,人们对教育的观念、意识、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进而推出农村教育产业化发展思路。经过无数次的考察和调研,他提出了知识经济下的农村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初步构型。他指出,农业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同其环境的优化同步协调的,农业技术和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决定了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和进程。他还指出,农业技术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它是人——技术体系——环境条件三者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的必然结果。三者的有机关联,形成了农业技术运行的整体框架。他的《知识经济下农村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论文发表后,得到不少权威专家的认同。

    我国的贫困地区多集中在西部,开发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毫无疑问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首选战略。同贫困地区较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贫乏的自然资源相比,农村贫困的实质更是人的贫困,是人的素质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结果。贫困不仅表现在自然、经济等物资性资源的贫乏上,更重要的则是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等以人本身为载体的资源尚处于未开发或利用的状态。因此,在国内外农村发展和反贫困的思潮中,都将人的发展置于核心的重要位置。大量实践证明,有效地实施人力资源的开发战略,是农村可持续发展及反贫困的关键。简小鹰教授又把目光投向我国贫困地区农村人力资源与管理的研究中。

    他的《我国贫困地区农村人力资源与管理》的论文发表后,对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激活人力资源和完善人才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

    简教授曾在河北沧州任县长助理,他在推广亩产吨粮田技术工作中思索多多:政府认为这是富民的举措,农民却不买这个账;今年种西瓜赚了钱,明年再种又亏了本;别人种大蒜赚了钱,我种大蒜又亏了本等等。他认为,造成这种困惑的原因是决策的主体过多,没有与市场经济跳动的脉搏合拍,因而政府的行为反而破坏了农村经济市场的进程。

    简教授在不断地调研中,看到了我国科技特派员制度与农村科技体改革给农村带来的活力。但有些科技人员由于科技下乡的指导思想不端正,有些地方的农民只满足“今日有酒今朝醉”,使得这一新生事物摇摇欲坠。简教授认为,科技特派员制度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将科技人员派下去就实现其目标了,对这一制度运行的衡量标准也不能简单地定为科技人员和农民收入增加了多少。其核心是要看其对农村科技市场发育的贡献以及促进农村科技体制改革的价值。派下去的科技人员总有一天会离开,而新引进的技术也必然会过时,但如果将农村科技市场建立起来并高效率地运行,便会有更多的科技人员进入,更多的科技成果被推广应用,农民在发展中对科技的需求会通过市场而得到持续性的满足。有市场存在,便会为科技人员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机会,是人才便会在市场中游刃有余,为社会发展、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效益。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向全国人民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简教授认为,我国是一个有11亿农业人口的大国,在农业上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科学的农业发展的整体观。

    他通过考察调研,撰写了《农业发展的整体观》的论文。他指出,农业发展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其由农业生产体系的内在动力机制和农业与社会相关的外在动力机制所推动。农业发展整体观的建立是以对农业生产体系整体性和社会发展整体性及与农业发展的同步协调性的认识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体系和社会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及相互制约的发展运动规律及过程,包括:农业自然环境的人工化、农业生物体的人工化和多样化、农业社会环境的空间扩大化、农业劳动者的社会化、农业劳动手段的智能化以及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专业化和综合化等,是构建农业发展整体观的核心。

    简教授开始是学自然科学的,中途研究社会科学,他走出了能发挥自己特长的综合之路。这条路越走越宽阔,把他带进了不断进取的探索空间,让科研之树根深叶茂。

返回顶部